(通讯员:李安琪)4月2日晚七点,知行书院2021年春季学期第一期知行大讲堂于主(M)201教室举行。
本次讲座以“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去,现在与将来”为主题。知行书院有幸邀请到外交学院英语系武波教授为我们开讲。
武波教授,200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,攻读西方语言学史,获博士学位,1991年7月至1997年9月,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外语系任教,1997年10月至今,在外交学院英语系任教,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的西传与汉英翻译,以及文化史和翻译史的互动研究。
聘书颁布环节
在课程开始阶段,知行书院执行院长王亚老师为武波教授颁发了特聘导师聘书。
课程环节
武教授的讲座围绕我国文化的走出去的历史发展过程,以历史的时间线展开,分四个阶段讲述了我国文化的走出去大致过程与杰出代表。同时,武波教授针对当前的国际形势与大国力量的消长,着重对我国的书籍翻译以及外交翻译任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,表达了对我国文化输出与思想表达方式与方法的期许。
在向大家介绍了本次课程的内容与结构后,武教授首先结合我国的历史发展,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我国的文化输出历程进行了讲述。
第一个部分为1860年-民国初期,武教授指出,在这个阶段,代表作有陈季同翻译的法文《聊斋志异》,在当地受到热烈欢迎。荷兰汉学家施古德认为该译本中的每个故事都“构成了一个民族的自身生活”,“完整的体现了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”,评价其很好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内心世界。
第二个部分为民国中期-1949年。在新文化运动结束后,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化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,出现了宣传中华文化本身的著作,文化自信逐渐上升,翻译的作品大多带有进步色彩。
第三个部分为1949年-1976年。在这个时期,翻译工作受到了更多的重视,成立了“国立编译馆”与“外交局”,负责相关政策的讲述。在此时期,《红楼梦》,《毛泽东选集》《鲁迅选集》被相继翻译并且外传,让外国人士更好的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的变化。
第四个部分为1976年-至今,即文化走出去的“改开段”。随着国家实力的上升,文化的“走出去”战略顺利实施,我国迅速与世界接轨,中国渴望了解世界,而世界也从未像这样急迫地希望了解中国。
讲座临近尾声,武教授为我们讲述了现代翻译学的时代要求。现代翻译学涉及文学翻译与外交翻译,武教授指出我们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。较之于意译,直译可以更好的表达我国政策、思想核心含义,让外籍人士尽量不在语言上产生误解,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各种相关政策,助力我国文化的“走出去”战略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建设。
最后,武波教授表示,北航作为一所优秀的双一流大学,北航青年应当做好中华文化的宣传者,鼓励同学们在将来的各个工作岗位积极讲好中国文化,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。
活动感想
武波教授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讲起,再谈到中英翻译的注意之点,以一众翻译大家为例,告诉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树立中华文化的自信心。“文代表文明,化代表教化。”从事翻译工作的人,既要了解西方的柏拉图和苏格拉底,更要了解中国的孔子和老子,让中国文化走出去。作为大学新生的我们,应该学会站在更为宽广的国际视野角度上,思考如何向西方人阐述中华文化中更深层次的普世价值。
——14班罗润峰
怎么样才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?这个问题是今天武波教授为我们讲述的主要话题。他向我们介绍了中国从陈季同先生到现在的几位翻译大师,他们向世界传播了中国人的声音,中国人的生活,中国人的理想。这些大师们学贯中西,博古通今。武波教授希望借助这些前辈的故事启发我们,要想真正向海外介绍中国,必须了解中国的文化之根,桥接中西文化的差距,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。现在的中国,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了,我们作为大学生,需要建立起文化自信,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发展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。
——12班常湘
(审核:何璐)